【编者按】
2018年7月,教育部、财政部印发《银龄讲学计划实施方案》,启动面向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银龄讲学计划”。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校银龄教师支援西部计划实施方案》,进一步加强西部高校教师队伍建设。2023年,教育部等十部门制定了《国家银龄教师行动计划》,将“中小学银龄讲学计划”和“高校银龄教师支援西部计划”系统升级和优化整合,标志着我国探索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银龄教师工作路径,对新时代办好教育强国事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具有重要意义。
在北医校园里,便有这样一批学养深厚、德高望重的老专家、老教授,他们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加入“银龄教师”队伍,支援国家西部教育事业,诠释教育家精神,践行医者使命担当,充分发扬了北医人“明德、厚道、尚仁、出新”的精神品质。2024年11月,根据北京大学医学部关工委和离退休工作处部署,在学生工作部指导下,医学生预科办公室正式启动“对话银龄,引领医路”活动,由15名2024级医学预科学生组成6支采访团队,与北医老专家、老教授面对面交流人生经历、感悟并领会医者的职业精神、人文精神,共话医路初心,讲述北医故事。
刘桂花,教授,主任医师。1976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1995年晋升副主任医师,2003年晋升主任医师。主要从事急诊急救临床医疗工作。对心肺复苏、急性中毒、心血管急症、呼吸衰竭、重症感染、多脏器衰竭等急危重症有丰富的救治经验。长期从事急诊内科医、教、研工作,已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在急性心血管、呼吸系统等内科系统疾病诊治以及急性中毒、严重感染性疾病、昏迷、休克等急危重症的抢救有丰富的经验。2020年9月至2021年8月援教滇西应用技术大学。
医路践初心,热爱抵万难
“你要十分热爱你这份职业,否则做不成一个好大夫”。
1976年,刘桂花从北京医科大学(现北京大学医学部)毕业,开启了她的从医之路。最初,她所在的内科不比其他科室分科那么细致,这也让她在轮转过程中接触到了不同病房与门诊的工作模式。在1984 年急诊科成立之前,急诊室仅由固定的护士和各科室大夫轮转值班,因此在急诊室值班的工作人员缺乏对危急重症病例的深入认知和救治经验。在刘桂花看来,从学校里学到的理论知识要和临床实际相结合才更有意义和价值。因此,1984年,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根据卫生部文件要求成立并组建了急诊科后,她便毅然决然选择投身到急诊医学临床工作中。尽管急诊科的工作节奏快事情多,而且与其他科室相比看似专业性不强,但她却是真心喜爱急诊科的多元性。在这里,刘桂花见到了形形色色的人,经历了许许多多的事,她一边积累大量的临床经验,扩展知识面,一边也开始思考“要怎样挽救更多生命”这一问题,故而她开始在诸多领域,如心肺复苏、急性中毒、休克等急诊科救治范围自觉开展深入研究,不断积累临床经验并深入探索。
在急诊科这样一个面向广大医患群体的科室奋斗数十年,除开理性的工作过程外,刘桂花自然也经历了许多触动心灵的感性故事,这也让她对年轻人的生命尤为珍视。曾有一个19岁的女孩,因考试成绩不佳被母亲批评后,喝下氯化钡导致钡中毒。被警察送来医院时心率极慢,生命垂危。经过一整晚紧张的抢救,女孩最终转危为安,这一皆大欢喜的结果、家长的跪谢以及派出所警察的感动与关怀,都让她感慨颇深,也让她更深入认识到自己工作的价值和自己努力的意义。
急诊的故事有喜也有悲,有圆满也有遗憾。回望自己五十年的从医生涯时,刘桂花教授也感念那些对自己有着深远影响的前辈,如首届急诊科主任张恩宇老师,提到她在工作过程中如火的热情、对病人的爱和关切、凡事亲力亲为的尽职尽责,刘桂花教授都颇为动容,表示自己在很多方面不能和他们比,还有差距,但是有的地方是相同的,那就是:对医学的热爱。
刘桂花老师在支教地
银龄援滇西,温度暖人心
“我觉得在我还有能力、有时间、有精力的时候,继续从事医学和教学工作是很有意义的。”。
2020年,65岁的刘桂花正式退休。次年,她了解到以“自觉自愿,量力而行”为原则的“银龄计划”,了解到滇西应用技术大学傣医药学院需要急诊科大夫讲授课程。她自己恰巧“有能力、有时间、有精力”,从前也有类似的基层会诊、宣讲的经历,而她也想看看那里“是个什么样的地方”,想看看自己“能不能做一些工作”,就这样她踏上了前往滇西的援教之旅。
在滇西,她与其他老师一同领略了当地风土人情,与当地医生、学生交流互鉴,参观了中国科学院植物园的热带雨林、习习近平总书记走过的普洱茶园。在这期间正逢云南省开展向张桂梅学习的活动,张桂梅老师的事迹深深感动了她。教育部派出慰问、督导团,召开了现场座谈会,并与支教的高校老师合影留念。期间北京中医药大学老师喂流浪猫的善举也让她记忆深刻,说起这段经历她也是时时带笑,好像又回到了在滇西的岁月,眼前又浮现鲜活的画面。
刘桂花老师在普洱茶园
在教学过程中,滇西的学生给她留下深刻印象。刘桂花老师很欣赏他们的韧劲,夸赞他们生活简朴,学习刻苦认真,虽然知识基础与自己从前的学生有差距,但却对知识充满渴求,每次上课都认真听讲、做笔记,课后还积极追问;尽管家庭经济拮据,与家之间又路途遥远,交通不便,但这些都没有阻挡他们求学的热情。
刘桂花老师和滇西应用技术大学傣医药学院的同学们
“医学是人学,医疗有温度”。这种温度不仅体现在援教滇西中授人以渔的可贵,也体现在临床诊疗工作中的沟通智慧。在谈及医学职业素养时,刘老师认为医生不仅要有专注于临床研究的职业素养,更要有人文情怀,不应把一些敷衍了事归罪于病人多工作忙没时间,而应提高沟通的能力。在与病人及家属沟通时,要讲究技巧,清晰明了地传达关键信息,避免因沟通不畅和交代不清导致救治延误和引发矛盾。
以她曾接手过的一个做冠脉造影安支架的病人为例,如果只告知家属这个手术有风险,就让家属糊里糊涂决定要不要做手术是不合适的,而应该告知家属“这个手术有风险,但是已经很成熟了,并且对病人来说是必须要做的”,让家属充分认识和理解其中的意义和获益才行。对一些常见的沟通上的问题她也是信手拈来,并反复强调医生应当跟病人把话“说清楚”。刘老师曾在北京讲授沟通课程,深知沟通在医疗中的重要性,她也强调从医生的形象、语言到行为,都应展现出专业与关怀,让患者感受到医院的专业水平与人文情怀。
医路引航语,精神励后人
“在北医这所医学殿堂里,能够深入学习,努力学习,更多地获取医学知识。”
谈及医学生在面对二级学科和未来职业选择方向上的难题时,刘老师给出了自己诚挚的建议。她认为应该以自己的兴趣为先,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方向。兴趣是做好工作的前提,不管是出于什么考虑,即使是因为现实原因选择了某个科室,即使除了工作本身还有更多别的考虑都没有错,但这些都不是工作中敷衍了事的理由。只要选择了这条路就应该把这条路走稳、走好,诊断与抢救失误都会给病人带来严重后果。而那些起初不喜欢但后来融入并做好工作的人,同样值得肯定,无论如何,一旦选定职业,就应全力以赴,秉持职业操守,避免因不当行为引发投诉纠纷等一系列问题。
刘老师在急诊科拼搏、在教学中传承、在奉献里升华,她的故事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内心深处对医生这一职业的向往和尊崇。无论是她在急诊科的匆匆脚步,还是退休后奔赴滇西的坚定背影,都将化作激励后辈前行的力量。她用一生诠释了医者仁心无界限,无论是北京的急诊科,还是滇西的医学院,爱与责任始终是她不变的理念。相信她的事迹会在更多医学生心中种下爱与担当的种子,有了前浪的引领,让我们期待会有更多后浪在生命的舞台上绽放出璀璨光芒,续写这感人至深的大爱华章。
五十年致力于悬壶济世,四十年躬耕在急诊一线,从内科到急诊科,从青葱到银龄,从北京到滇西,她在急诊科一线和死神赛跑,将青春年华奉献给医疗卫生事业。当退休的钟声敲响,她却毅然决然选择主动请缨,奔赴滇西支援当地医学院。刘老师多年兢兢业业,忠于职守,以仁心为灯,点亮生命的希望;用妙手为楫,摆渡病痛漩涡中的患者。分分秒秒的奉献汇集起来,涓滴成海,恰如她的名字一般,丝丝缕缕桂花香逸散在急诊室间,也弥散在滇西。
刘桂花老师在滇西应用技术大学参加专题交流会
【采访手记】
2024年11月29日,我与小组同学在北医三院示教室,对急诊科医生刘桂花老师进行了关于银龄计划教师的专题采访。
刘老师是一个雷厉风行的人,同时这可能也是大多数医务工作者所信仰的与生命竞速的信条之一,尤其是在急诊科这一有时简直在死神手中抢人的科室。
在和刘老师交谈的过程中,我们更多作为一个倾听者,倾听刘老师在银龄计划初启时欣然报名,来到达滇西应用技术大学后的勤恳教学工作,每一张合照背后同行银龄教师迈出的轻快步伐,所有外在和内化的驱动力的催促,共同编织出一格精巧的知识联结与情谊相通的绣作。
在回忆叙述的过程中,刘老师的话语轻描淡写,透露出在时间洪流的波澜中一朵浪的翻腾和欢愉,以及在政策支持与现实需要下,一个有能力有决心的个体,对陌生之地的发展能够做出的一切贡献。
银龄教师群体宛如一座流动的桥梁,贯通着教育资源的两端。他们怀揣着毕生积累前往远方,当被问及“奉献”之事时否定。也许教育的真正内涵,就隐匿于这样的永动机之中——当银发与朝阳同辉映,暮色也成了光。
——夏晗语 2024级临床医学1班
这次采访活动真的让我受益匪浅。能够有机会采访刘桂花老师,与刘老师对话我真的很激动。
这次采访,让我看到了与平时的认识不一样的医生生活。刘老师躬耕于急诊科,这是一个性质很特殊的科室。从刘老师那里,我看到了她身为急诊科主任的沉着冷静,身为医生的责任担当。采访当天,我们与刘老师在急诊科门口见面。当时,她身穿一件白大褂,夹着包,在玻璃门后等我们。她带着我们穿过急诊科,来到采访的会议室。一路上,她步履矫健,根本不像一位老人,她不断叮嘱遇到的医生,这种气质深深震撼到我。
采访过程中,刘老师跟我们分享了很多她当医生时候的故事,还有她在滇西支教时候的故事。通过刘老师的讲述,我又重新认识了医生这个职业。医生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人,一定要负起责任,用心去关怀每一位病人。这不仅仅体现在治疗上,更体现在沟通上。刘老师也给我们讲了许多沟通技巧,让人受益匪浅。刘老师在跟我们讲滇西的故事时,眼睛是冒着光的。从她的话语中,我们看到了她对滇西的热爱,对滇西生活的热爱,对滇西学生的热爱。刘老师虽已到了退休年龄,但仍然在医疗和教学岗位上发光发热。这种精神让我们热泪盈眶,心中充满了对刘老师的敬意!
——王丹苹 2024级临床医学3班
从刚走进急诊科看到步履匆匆的医生和护士,到跟在刘桂花老师身后,看她一路雷厉风行地向遇到的医生交代事宜,这一切无不让我对医生这一职业心生敬意。
刚开始与刘桂花老师面对面坐下开始访谈的时候,其实我是拘谨和小心的,老师习惯性皱着眉,看上去有些严肃,可是慢慢的,随着一个个急诊科的故事被娓娓道来,随着老师用话语重现那些记忆,我慢慢放下拘谨,聚精会神地听老师从医生视角讲述我们未曾了解过的世界。当讲到在滇西的轶闻趣事时,大家几乎是一起笑了起来;当讲到急症科的急危重症案例时,大家不约而同带上严肃的表情。
谈及为什么要去滇西,老师自然而然地说,自己之前也做过类似的工作,她觉得在有能力、有时间、有精力的时候,去做一些这种工作,是有好处的;谈及一些由于失误和不负责任造成的严重后果,老师皱着眉,痛心疾首地说,这种情况怎么应该出现呢;谈及经过抢救挽救回来的年轻生命,老师的眉宇不由得舒展开,带上欣慰的口吻。
短短一小时访谈,不仅加深了我对医生这一职业的了解,更让我见到了脱离职业本身的情怀和热爱,加深了我对医生这一职业的向往。
——刘与杉 2024级临床医学5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