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个人

祝学光 北京大学2022年老有所为学习之星

引言

有这样一位老教授,她年近九十,仍旧坚持活跃在讲台上,依然“声如洪钟”,精神矍铄。她讲课的内容精简凝炼,逻辑清晰,还不时与同学们互动,谈笑风生,从上个世纪的奇闻轶事到最前沿的临床进展,她都能信手拈来。她,就是祝学光教授。

6f05459cf3fb46989da9373b66a67192.jpg

祝学光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外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曾任人民医院大外科副主任、普外科主任。担任临床教学多年,曾多次获北京市、卫生部优秀教师奖励。教学改革项目获北京市、国家级奖项,1999年荣获北京医科大学桃李奖。2003年荣获北京市和教育部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奖。2006年参与外科学课程建设获北京市及国家级精品课程奖。2012年荣获北京医学会学会工作贡献奖。

这样一位知名专家,在医疗、教学的岗位上默默耕耘、桃李满天下。回忆起工作、教学的这几十年里最难忘的一刻,是在党旗下举起右拳庄严宣誓的那一刻。“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祝学光的声音有点哽咽,激动之情溢于言表,这一刻,刻在她的记忆中。

潜移默化育桃李牢记使命铸师魂

作为一名党员,她将一颗爱党心融入医疗工作,融入教学岗位,融入科研攻坚中。“我不太会说什么漂亮话,我入党时对党组织表的决心,就是我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患者服务,为国家做贡献。”祝学光说道。把爱党之心融入工作中,这就是祝学光最朴实、最真诚的表达。

初为医者时,祝学光就很要强。当决定走上外科医生这条路时,她对自己说:“既然做了,就得干得好一点,得攀登。”从1963年开始,祝学光干了两年住院总医师,这是别人两倍的时间,几乎天天泡在医院,很少回家。

科室成员戏称她有“忙命”。有一次值夜班,从晚上六点开始,连续做了三个急诊阑尾炎手术,接着一个胃穿孔……就这样手术不断,一直做到了第二天上午。接着又把第二天早已安排的脾切除做完,直到中午才下了夜班。有时,祝学光甚至会搬着小板凳在实验室睡,也因此患上了腰部疾病。

凭借这股劲头,她在外科一片男医生的天地里做出了骄人的成绩。而成为老师后,这份“要强”同样延续到了教学之中。

在北大医学部,祝老师备课认真,是出了名的,从板书中便可见一斑。她的板书布局合理、编排严谨,还常常展示一些前沿的英文信息。认真也不是严肃死板,“祝老师上课声如洪钟,非常有精气神;有时候还会调侃和抖包袱,很幽默。”北医的学生说,“桥梁课阶段很累,但在祝老师的课上,大家很少犯困。”

对学生,该严肃的地方,祝老师绝不含糊。每次查房,她就短短地一看病历,然后听学生汇报完了之后,必然能够找出来我们临床上的一些缺漏,立刻就找出了问题的关键所在。学生都敬佩于祝老师的知识之广博与要求之严格。

名师出高徒,如今,祝学光老师培养的青年教师已成为多家医院、医学院的骨干,真正是“桃李满天下”。同时,祝学光更注重学生的思想进步。在德育上,多年来,祝学光对学生们的要求就是“牢记初心,勇担责任与使命”。要求党员学生们时刻做榜样,提高自我修养,严格要求自己,要求非党员学生时刻向党员看齐。

体系创新为党的教育事业做贡献

医德、医术都需要传承。为了给祖国、党组织培育更多人才,祝学光更多的是将对党的忠诚和热爱,融入教学工作中。教学路上,祝学光从未停下过创新的脚步。从1991年起,她担任原北京医科大学教务长一职,促成了对以“急腹症”为中心的外科教学方法大刀阔斧的改革,开创了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先河。

“急腹症”是外科中极重要的典型症状。普外科病房收治的病人中,一半来自急诊;其中约有半数是以急性腹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各种外科疾病,占住院病人的1/4。因此,教学效果的好坏,对众多病人来说,可是健康系之的大事。

过去,这一阶段的教学,是以疾病为中心,按照疾病发生脏器的解剖、生理特点,临床表现(病史、体征和化验及影像学检查的结果),再通过与相似疾病加以分析、比较与鉴别,做出正确的临床诊断的过程。但是,同学们的考试结果却往往并不理想,在理论学习中表现优秀的学生们,遇到需要对以腹痛为主要表现的病人亲自进行诊断时,仍然备感困惑。

祝学光认为,原因在于“我们没把这课讲清楚。表现为急性腹痛症状的疾病多达35种,如果把急腹症讲清楚了,那35个病也就都会了,这是个纲,做好了事半功倍,值得做”。就这样,她和同事们决定,将“急腹症”作为对刚进入临床阶段学习的医学生的教学突破口。

cafe3c6080b2461ea93d95485e9fd8c5.jpg

为了推动改革,祝学光带领几个年轻老师,尝试专门开设了一堂“外科急腹症”大课。这门课从复习疼痛发生的神经解剖基础到腹痛的神经通路、腹部脏器疾病引起疼痛的规律入手,再讲腹痛诊断的思路与步骤。这样,就打破了历来以疾病为中心、强调“系统性”的“纵向”教学模式,而转向以腹痛症状和体征为中心的“横向”思维。

课程收到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学生们守在医院急诊室的门口,看谁捂着肚子来就上去问。听到是肚子疼学生就来精神了,就按照课堂上讲的先问什么后问什么。他们一分析,觉得是急性阑尾炎,就找去老师。老师复查确诊后,就带着学生一路绿灯地从急诊到手术室,直到手术做完”。当学生体验了这一段经历后,特别有成就感,上课也更加积极。

经过三年的实践后,祝学光请北京市6所医院外科主任各带病例,来对学生进行实地考核,学生甚至能对某医院主治医生误诊的病例做出正确诊断,令现场的主任们交口称赞。实践证明,这一教学方法大大提高了学生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等内在规律的认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对党员干部而言,在服务群众过程中,要树立科学的思维方式,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断强化创新思想的先导作用,注重观念创新。祝学光充分发挥党员实事求是、踏实肯干的作风,积极创新,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奉献。

为党和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医学人才

如今,医患纠纷频频发生,如何提高医务人员人文、法律及维权意识,规避医疗纠纷的发生并同时保护患者权益,成为了一个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她认为,国家、党组织需要的是德才兼备的人才,医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理想信念培育,十分重要。于是,自2009年起,祝学光老师开设了“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的课程。

这门课的开设不仅仅是在回应社会问题,其内里的支撑是祝老师的视野和对医学的认识。什么是医学?祝学光总结出医学学科的三个特征。“第一,医学研究对象是社会化的人。这些人既有个性特点,又有社会学特点。第二,医学的使命就是治病,要诊断疾病、治疗疾病、预防疾病、控制疾病。第三,医学的本心、初心就是维护人类健康。因此医学本身就含着一种道德的原则,每个医生都有维护人类健康的义务,这是医学的初心,是其他科学不具备的。”

维护人类健康,不仅要了解疾病本身,还要以促进病人身心健康和和谐为己任。作为医学生,要面向未来、面向人,既要有妙手,也要有仁心。在祝学光看来,医生亲近人的能力、取得病患信任的能力,十分重要。医生关心的不应只是最新的检查的结果,不应把医学科技产品、诊疗仪器当作宝贝,把学习这些东西当作自己技术提升的目标。对人的关怀,对人的询问,对每天的例行查房,如果都懒得去做,仪器就成为隔开医患的障碍。“只看到病,不看到人;只看到病值多少钱,看不到人的痛苦,这就糟糕了。医生要有‘菩萨心’,要能悲天悯人,不然就不要学医,学也学不好。”

祝学光素来注重身体力行,以身示范。医学教育也是心灵的教育,但“仁心”不比“妙手”,不是实在具体的技术,要如何去教?祝学光表示:“党员干部的言行举止对人民群众的影响是巨大的,只有党员干部身体力行,给群众做好了表率,才能树立共产党人的良好形象,提高党员干部在人民群众中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同样,作为老师,在医学教育中,老师要树立模板,而且要能够复制,要能启发学生、影响学生。”

对待工作兢兢业业,对待研究勇于创新,对待学生身体力行,祝学光凭借着对党、对人民、对祖国的一腔热忱,将热爱之心融入工作实践中,融入对学生春风化雨的熏陶中,培育了众多德医双馨的医学工作者,为国家输送优秀人才,为国家医学事业做贡献。祝学光担任临床教学多年,曾多次获北京市、卫生部优秀教师奖励,直到现在,退休多年的她仍然耕耘不辍,担任教学督导。她的教学、科研成果,就是她向党组织考验交出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