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道桑榆晚 为霞尚满天
——记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原预防科王鸿颖教授
她是一位有着55年党龄的老党员,她没有英雄般轰轰烈烈的事迹,有的只是在自己工作岗位上日复一日的默默付出与奉献。她如春蚕,像蜡烛,为口腔医院、口腔医学事业奉献了自己全部的青春。退休后,她仍坚持发挥余热,积极关心医院的发展和建设。她就是我院原预防科王鸿颖教授。
一、热心公益,服务社会
王鸿颖教授腿部患有类风湿病,平时走路要靠拐杖支撑,但她从未停下“为人民服务”的脚步。她不顾路途遥远,多次在爱牙日前夕,冒着高温,到二线城市、乡村为百姓义诊。一次,有一位3岁的小患者一直哭闹不肯张嘴让大夫检查,王教授拿出牙刷和牙齿模型,生动的给小患者讲起了刷牙方法,小患者听的津津有味,面对这位慈祥的“奶奶”,终于放下了戒心,主动呲起了小牙,让她检查。她细心为百姓检查、耐心为百姓答疑,凭着一份责任心,一份爱心,为当地百姓带去关爱与健康。
二、编印期刊,不辍笔耕
《夕阳心语》是我院为丰富老干部精神文化生活而创办的期刊。作为副主编的她经常组稿、审稿,工作到很晚才休息。有时赶上腰腿疼的毛病犯了,也要坚持来到医院与编委讨论、修改稿件。看到她来院时一步一挪的身影,大家都心疼地说她辛苦了,但她总是笑着说:“没事!”。王鸿颖教授负责《夕阳心语》回忆录栏目的稿件组稿和修改,她根据每期回忆录的重点去组稿,特别是向在职的甚至是外单位的,上至单位领导下至普通职工热心推荐该刊物,诚恳的话语都得到约稿的回应,保证了每期的稿件质量。对于办刊毫无经验的办公室工作人员,她总是耐心指导。有时,一些文字上的东西她要帮忙改上好几遍,却从不嫌烦,反而鼓励大家做的很好;同为副主编的王嘉德教授,因为身体原因,无法继续担任副主编的工作。得知王嘉德教授的身体情况,她毅然承担了王嘉德教授的工作。她说,决不会辜负每一位作者对她的信任,她也会把王嘉德教授那部分工作做好。因为她的努力与坚持,《夕阳心语》得到了全院上下的一致好评。
三、积极投身关心下一代工作
王鸿颖教授说,是人民与党培养、教育了她,理应把自身所学毫无保留的传给年轻一代。她积极参与到“关心下一代”的工作中去,与学生、年轻医师座谈。在年轻人面前,她是一位慈祥睿智的长者,她的话语像炎夏清泉沁人心脾,像冬日阳光暖人心田。她像朋友一样,和年轻人留邮箱、留微信,丝毫没有老教授的“架子”。她告诫医院的晚辈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社会的功利与浮躁,不会动摇身为医生的尊严与敬畏,身为教师的神圣使命。
四、关心他人,热爱集体
王鸿颖教授不仅从不向组织讲困难、提要求,反而经常关心、支持在职干部的工作,经常为他们出主意、想办法,以自己丰富的工作经验帮助他们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她从来不讲份内份外,经常用“多行好事,莫问前程;播种友谊,丰收爱。”这句话来勉励自己。她一直秉持“勤奋奉献、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她自己身体不好,还经常关心孤寡老人。一次,她听说我院一位孤寡老人住进了石景山福利院,便利用周末让儿子带着她和老伴一起来到福利院看望。当听说这位老人因病住院时,她又带着慰问食品前往石景山医院去探望,这位孤寡老人向我们诉说此事时,激动得热泪盈眶。
五、老有所学,老有所为
王鸿颖教授虽然年近八十高龄,仍然很重视老有所学、老有所为。她注重学习新知识,并常说:“懒惰催人老,勤劳易延年;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习要落后”。她深知一个人要保持思想上不退步,要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要与时俱进地开展工作,就得坚持学习。在党支部的每次组织生活会上,她都认真准备,积极发言,带头学习。她除了自己学习,紧跟形势外,还带动周围一批老同志参加学习。离退休的老同志和在职的职工,平时遇见了她,不管遇到多大困难,都愿意找她谈谈,请她帮助。多年来,她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参加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满腔热情为群众服务。2016年,王鸿颖教授荣获了“北京大学优秀共产党员”的称号。
王鸿颖关心集体、热爱生活、热心公益、朴实为人,一直从事口腔预防工作的她在平凡的生活中努力找机会默默办实事、做好事。她的勤恳奉献、乐于助人也赢得了同志们的尊敬和爱戴。在她的周围形成了一个团结互助和谐友善的群体。王教授的辛勤汗水凝结成我们今日的成绩,她所做出的贡献让大家看到了一名老教授、老党员无私奉献的精神。她以乐观、热情和勤奋绘就了自己多姿多彩的晚年生活画卷,为口腔医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为我院离退休人员树立了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