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北京,暑气未消,秋意渐浓。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8月19日,北京大学医学部党委副书记朱树梅代表北京大学和医学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党委副书记张凯代表医院党委,带着党中央的深切关怀与崇高敬意,专程走访慰问了北大医院的抗战老战士、离休干部江木兰和李建庭两位老师,亲手为他们送上了熠熠生辉的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章。这是一次跨越时空的致敬,是一场连接历史与当下的精神传承。当纪念章放在老人手上的那一刻,八十载风雨沧桑化作眼角的泪光,抗战烽火中的青春记忆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峥嵘岁月:白衣战士的抗战征程
江木兰老师虽已耄耋之年,但精神矍铄。当慰问一行到来时,朱树梅副书记手捧着鲜花送上最真挚的问候,她握着江老师的手表示,老人是国家的功臣,是北大医学精神的杰出代表。在民族危亡之际,她毅然奔赴战场,用医学专业知识挽救无数英雄的生命,这种爱国情怀和奉献精神值得我们永远学习。江木兰老师家中简朴而整洁,书柜里摆放着多年来的医学书籍和老照片。张凯副书记双手为江老师送上纪念章时,老人激动而自豪。“感谢党和国家一直没有忘记我们,这枚纪念章承载的意义太重了。”
江老师回忆起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目光慈祥:“我们在战地医院,条件极其艰苦,缺少药品,缺少器械,但从不缺少决心和勇气。”她清晰地记得,当年的条件是真的太艰苦了,连基本的生活物资都没有。受伤的战士们强忍着伤痛,用坚强的意志力不断地突破身体的极限,至今想起来内心仍不能平静。
在另一处住所,李建庭老师早早整理好衣装,胸前已经别满了历年颁发的奖章。张凯副书记为李老师送上纪念章时,身姿依然挺拔的老人激动地表示感谢。李老师参加革命时才十几岁,曾经在中央领导身边工作过。在中央领导身边能够学习到革命家的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在自己的成长道路中是一盏指路的明灯,为以后的革命生涯和其他工作岗位奠定了坚实的革命基础。
家国情怀:北大医学人的抗战贡献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有着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全面抗战爆发后,北大医院一大批医护人员毅然奔赴抗日前线,成为战地医疗的中坚力量。抗战期间有很多名北大医学人活跃在各战区,承担战地救护、医疗培训、公共卫生等任务。在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北大医学人展现出深厚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他们中有的人直接参与前线救护,有的人在后方培养医学人才,还有的人冒着生命危险在敌占区坚持医疗工作。这种爱国奉献的精神已经融入北大医学的血脉,成为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北大医院人在抗战中的贡献不仅仅是医疗技术上的,更是一种精神力量的象征。他们在极端条件下展现出的专业精神和人道主义关怀,是对“厚道行医”理念的最好诠释。这段历史值得我们每一个北大医院人铭记和传承。
精神传承:从抗战烽火到新时代医疗战线
慰问过程中,两位领导详细询问了老人的身体状况和生活情况,代表组织送上了精心准备的慰问品,并叮嘱随行工作人员要持续关心老同志的生活,切实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困难。朱树梅副书记表示,他们不仅是抗战功臣,也是北大医学发展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从战火纷飞到和平建设,他们始终坚守医者初心,这种精神将激励新一代北大医学人继续前进。
不忘初心:抗战精神的新时代回响
抗战胜利80周年,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但抗战精神历久弥新。北京大学医学部和北大医院党委此次慰问活动,不仅是对两位抗战老战士的崇高致敬,更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和爱国主义教育。
朱树梅副书记表示,纪念抗战胜利的最好方式就是传承和弘扬抗战精神。我们需要从抗战历史中汲取精神力量,坚定理想信念,培养更多有家国情怀、有责任担当的医学人才。北大医院有这样的革命资源,一定要珍惜,并做好抗日精神和革命情怀的挖掘工作。
张凯副书记指出,北大医院将把抗战精神融入医院文化建设,引导全体员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应该通过关工委组织医学生好好学习我们身边抗日老战士的革命精神和抗战精神,可以通过访谈的形式,挖掘我们北大医院的革命情怀和抗日精神,也作为北大医院历史的革命溯源。
八十载光阴荏苒,抗战精神永不褪色。从抗战烽火到和平年代,北大医院人的家国情怀一脉相承。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这种情怀将继续激励着一代代北大医院人砥砺前行,为护佑人民健康、实现民族复兴而不懈奋斗。
纪念章闪耀着历史的光芒,也照亮了前行的道路。抗战老战士们的功绩将永远镌刻在民族记忆深处,他们的精神将继续在北大医院的热土上生生不息,绽放新时代的光彩。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