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海兰教授是我国著名口腔修复专家,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原教学副院长,原口腔修复科主任,中华口腔医学会第三届口腔修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冯老师的外公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创始人之一,是在广州起义的革命烈士;冯老师的父母是参加革命战争并参与新中国建设的干部。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坚定的爱国情怀,仿佛一条红色的纽带,贯穿于冯老师家族的三代成员。冯老师出生于新中国成立初期,伴随着新中国一同成长,用她坚定的步伐和执着的信念,在岁月的风霜中书写了自己在口腔领域的奋斗华章。
三代传承的闪耀红心
在冯老师的家风传承中,不屈不挠的革命奋斗精神和孜孜不倦的学习热情影响了三代人。冯老师的外公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的著名政治活动家、学者型革命者,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重要创建人,广州起义的主要领导人张太雷先生。1927年12月12日,年仅29岁的张太雷先生在广州起义战斗中被敌人枪击,以身许国,是第一个在前线牺牲的中共政治局委员。他短暂而光辉的生命、崇高的奋斗精神和爱国主义,如同血脉般流淌在家族之中并得以传承。冯老师的父母早年投身革命,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腥风血雨,却依旧保持着对知识的强烈渴望。她的母亲解放后在36岁时毅然放弃了已有的职位,不满足仅有两年的调干学习,通过入学考试考入北京化工学院学习五年。冯老师的父亲,在解放初期,受组织委派,担任当时我国最大的化肥厂的厂长兼党委书记,在繁忙工作中,带头坚持在职工业余学校学习多年,从外行到内行,不断自我提升。她的父母都成为既有丰富的革命经验,又有专业知识的称职的领导干部。
祖辈传承的红色基因和积极向上、严谨笃学的家风对冯老师的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家中最小的孩子,她早早地拿过哥哥姐姐们的课本进行阅读自学。文革期间,尽管校园生活被暂时中断,但冯老师的学习之路从未停歇。她搭着“大串联”的便车去到全国各地,遍历延安、井冈山、韶山等革命圣地,不仅对先辈的革命精神有了更多具象化的理解,也目睹了国家的贫苦面貌及地区差距,这些都让冯老师深受触动,建设祖国的志向在她心里生根发芽。1969年,冯老师在北京京棉一厂开始了两年的工人生活,工人阶级的朴实、勤劳和纪律性深深烙印在她的心里,成为她不变的性格底色。1971年冯老师光荣参军,在南京空军医院的冯老师就像一颗“螺丝钉”,积极发扬雷锋精神。南京冬天湿冷,为了让患者有更好的就医体验,她总是一大早赶到医院提前生好炉子驱寒;为了让同伴们有更多的休息时间,她默默利用空余时间为食堂运煤渣。
冯老师一家三代的革命精神、奋斗精神和求学精神,是对红色基因最生动的诠释。这份红色基因带有很强的时代特色,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再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尽管时代不同、奋斗的领域不同,但是闪耀的红心同样跳动在三代人身上,这些事迹都教育我们:坚定信念,少说空话,多干实事,将革命理想转化为具体行动,在各自的岗位上扎根,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闪耀的红心不仅要铭记历史,更要在新时代的征程上,以实际行动续写辉煌。
勤学成才的修复博士第一人
冯老师是一位心怀求学之梦的学者。在部队工作时,冯老师毫不犹豫地放弃了在上海的稳定工作,选择重新入学成为大学生。1975年,冯老师经过努力得到机会,进入了第四军医大学航空医学系,她以更加刻苦的学习态度,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1979年,冯老师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大学学业,并考入第四军医大学的口腔专业研究生。虽然她在口腔专业的学习起步比较晚,但克服困难刻苦钻研,不断用知识武装自己。在全口义齿领域泰斗欧阳官教授的指导下,系统地学习全口义齿的理论和实践,并开展总义齿正中关系和正中颌位的相关研究,凭借出色的表现获了专家们的一致认可。
1984年,全国恢复博士研究生考试,尽管冯老师已经有了稳定的工作和温馨的家庭,但她对学习的热情从未减退。她认真学习《中华口腔杂志》的每一篇文章,持续学习先进的口腔知识,尽管临床工作繁忙,但冯老师不放过每一场中华口腔医学会的知识讲座。这些平日里的点滴积累使得冯老师成功通过北京医科大学的博士研究生考试,师从朱希涛、孙廉教授,成为全国第一个口腔修复学博士。博士期间,冯老师开展了全口义齿侧方���平衡方面的研究,面对艰苦的条件,她克服万难,大胆创新。追求进步、严谨笃学的冯老师自己去找当时非常先进的激光设备进行实验,出色地完成了研究任务。1990年,冯老师赴德国学习,围绕“修复与生理”的大课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凭借创新的观点、严谨的作风和努力的态度,改变了德国人对中国人的刻板印象。冯老师在几个国际会议上,向国际同行分享了自己的工作。
不断进取开展临床工作
1992年归国后,冯老师迅速成为北大口腔修复科的骨干力量,并于1992年担任修复科副主任、1997年担任修复科主任。在任的十余年间,冯老师心系修复科建设,凡事亲历亲为。在任初期,固定修复科和活动修复科面临合并,她迎难而上,带领大家解决科室合并、磨合过程中的重重困难。她深知北大口腔修复科科主任的责任,团结大家,认真学习开展新技术新疗法,努力缩短我们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2007年,冯老师敏锐地意识到掌握种植技术对于口腔修复科的重要性,积极地带领科室开展种植领域的学习,克服各种困难开展了全面的种植修复工作,培养了多位擅长种植修复的医生,让患者享受到更全面、更方便的修复治疗服务。
冯老师近二十年来积极开展“先天缺牙”相关的课题研究。这个课题的开展源于一次偶然,冯老师从曾经的患者及其儿子身上看到了相似的临床表型,考虑到先天性缺牙与遗传学之间的潜在联系,这大大引起了冯老师的兴趣,便带领其团队展开了相关研究。随着修复技术的不断发展,也随着修复、正畸等多学科协作的逐渐成熟,越来越多的先天缺牙患者可以在我院获得高水平的诊治。借着分子生物技术的发展,冯老师及其团队建立了各型先天性缺牙患者的基因库和序列治疗标准,利用基因检测技术,进行产前基因筛查,帮助携带先天性缺牙致病基因的家庭生育健康的后代,为我国在该领域取得了宝贵的科研成果,有着深远的临床意义。
立德树人的老师
冯老师从事口腔修复工作的职业生涯里,从未停止过对后辈的教导,培养了百余名研究生。冯老师从事口腔修复学工作40年,确立了口腔修复的规范操作标准。她是第一版《全口义齿学》研究生教材主编。而她曾经的弟子们,如今也已成为口腔修复学乃至口腔医学领域的骨干力量。种得桃李满天下,心唯大我育青禾。冯老师一直鼓励年轻医师去国外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理念,为修复学科培育了诸多临床和科研骨干。
如今,正值建国75周年之际,年过花甲的冯老师仍坚持每周出诊,在一线岗位上精进不休。冯老师陪伴北大口腔走过了四十个春秋,在教学工作上付出了诸多心血,她胸怀天下的精神信仰,严谨务实的行事作风,勤勤恳恳的工作态度成为了一代又一代学子们的榜样。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如今冯老师的学生们也遍布全国各地,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共同谱写口腔医学的未来。冯老师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给一代又一代的学子们上了宝贵的一课。提到对后辈的寄语与期望,冯老师表示:“希望大家能够扎根临床,做一个为患者着想的好医生,从基础做起、从点滴做起,要眼界开阔、胸怀宽广。”
作者:杨帆、何云娇、李慕桐
被采访人:冯海兰
指导老师:尹英、王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