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五老”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加强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力量。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在中华民族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自强不息、不懈奋斗。为切实提升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感染力,药学院师生通过采访学院“五老”的爱国奋斗故事,将充满正能量、富有生活味、体现烟火气、洋溢幸福感的前辈故事讲给青年学子听,希望通过生动的故事将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引导青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成为广大青年的坚定信念、精神力量和自觉行动。
张礼和,1937年9月8日出生于江苏扬州,药物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作为学院的大家长,张礼和院士一直关注着学院教师与学生的成长,他不断鼓励年轻师生:“要拓展知识领域,锻炼批判性思维,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为我国从制药大国向创新药强国进军贡献智慧和青春”。为此,药学院师生邀请张礼和院士讲述他对于科研报国的所思所想,让同学们能从榜样事迹中感受到前辈的家国情怀。
坚定不移跟党走 一片丹心为家国
张礼和院士1958年毕业,1959年7月1日入党,今年正好是他入党的第65年,回首这65年,张礼和院士一路见证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讲到他自己思想上的蜕变时,他为现场师生讲述了自己出国留学的故事。
张礼和院士作为较早一批公派出国的留学生,曾前往美国进行科研学习,他回忆当时一个月教育部会给每名学生375美金的生活费,尽管对于国内来说这是一笔相当大的费用,但他在美国的生活却依然是捉襟见肘,张礼和院士只能和同学住在合租的地下室里,同学住厨房,他睡在客厅。
初到实验室后,张礼和院士的导师考虑到他的生活条件、住房环境太差,因此为他按照博士后的待遇申请了12000美金一年的年薪,张礼和院士回忆到这里时也打趣道:“算是发了一笔小财”。但是张礼和院士并没有像其他留学生一样,继续心安理得的拿着国家给予的生活补助,而是主动联系大使馆退还了每月375美金的生活补贴,他的同学不解地说他“太傻”,他却坚持认为:“国家的经济条件还十分困难,我作为党员既然有了美国导师的工资,就理应将政府补贴退回,让钱用在更有价值的地方”。
一次退还生活津贴的举动,看似很小,实则是张礼和院士心系祖国的最好写照。他曾说:“我们党员在困难时期更应该坚定信念,不断重新学习党的理论知识,遵守党的纪律,时刻与党中央、国家保持一致,服从组织安排,听从组织需要,要让自己与国家的发展同频共振”。张礼和院士在国外学习期间,刻苦钻研,勤奋努力,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面对国外导师的再三挽留,他始终心怀祖国,信仰坚定,学成之后毅然回国,发挥自己的专长和才能,为国家和人民作贡献,这样时时不忘祖国的情怀,更是科研报国的最好见证!
厚道明德真为先 勤勉奋进实为要
张礼和院士回国后做的第一个药是失败的,但正是这次失败的经历让他坚定了自己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
在他拿到新药研发的临床批件后,南京的一个制药公司找到他,表示愿意出800万元购买这项专利。这在90年代是一笔十分可观的数目,但张礼和院士说:“我现在给你的都是老鼠的数据,跟人的数据还有很大的差异,假如现在转让给你,对我来讲,这是不负责任的,万一后续临床上不过关,你这800万就全打水漂”。回忆到这里,张礼和院士说“这是我作为一个懂药的人必须要跟人家交代清楚的”。
在后续的二期临床时,药物的治疗效果不错,但由于代谢太快,需要病人一动不动躺一天做静脉点滴,这对于病人来说太痛苦,因此,张礼和院士后来主动提出中断项目。时任科技部副部长在评价张礼和院士这个项目时也曾说:“国内的科学家像张先生这样主动放弃二期临床的是唯一一个”。张礼和院士则认为即使临床通过,病人也很难接受这种治疗方式。他认为作为一个科学家一定要实事求是,我们不仅是为了个人的荣誉和成就而工作,更是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奋斗。因此,我们在做科学研究时,一定要本着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去对待实验数据,对待临床病人,对待合作者,任何的科研成果都必须要对国家负责,对病人负责,更要对自己的良心负责。
勇闯学术无人区 敢攀科技新高峰
张礼和院士认为没有基础研究作为底层,很难形成对学科的推动,产生重大的原创性成果。回忆起自己选择药学专业的过程,他颇有感触地说:“人的一生,有很多的不确定因素,会遇到很多变化。对于多数人来说,不一定非得按照自己最初设定的目标去走,才是最理想的道路。而所谓的兴趣,也不是一开头就有的。关键是干一行爱一行,不管你选择什么,只要真正学进去,就会产生兴趣,就会把它当作自己一生奋斗的目标。”
谈到自己跨学科交叉发展思路形成的主要因素,张礼和院士提到三个方面的影响。第一个方面是导师王序院士非常开放的思想理念,第二个方面是在美求学时所受的启发,第三个方面则是一次偶然的和生物学学者的合作机会。
所以张礼和院士也提到“青年人要志存高远,勇闯学术无人区,不断探索知识边界和未知领域,独辟蹊径挑战科学难题。这个旅程犹如登山探险,前方未知充满挑战,但也蕴藏着无限可能”。20世纪中期,核酸化学领域才刚刚起步,他便在王序院士的带领下开始了核酸化学的探索。如今,核酸药物风头正劲,引领第三次医药新浪潮。敢攀科技新高峰,则需要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不断创新的勇气,还需要充分准备、科学规划,从容应对各种风险与挑战。
老一辈的科学家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崇敬,他们热爱祖国、信仰坚定、求真务实、勇于探索,是我们前进道路上的光辉榜样,相信“五老”的事迹一定能激励广大的青年学子以国家的需要为自己努力的方向,心有科研梦,身怀报国志,不忘初心,不负所托,敢于创新,勇攀高峰,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作者:穆冠群
被采访人:张礼和
指导老师:赵姗、曲远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