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关工委 读懂中国 2022年

2022年

站在最前线

临近5月的京城,和风习习、鲜花盛开。清晨时分,我作为北大医院感染疾病科研究生代表,跟随离退休办公室和感染疾病科老师专程看望一位老人。今天是这位老人——北大医院传染科老主任,田庚善教授一百岁生日。

田教授年事已高,银发尽染,依然精神矍铄,他热情招呼大家。环顾四周,家饰极简,唯一宽敞的书桌上,阳光洒落在一叠厚厚的文献专著上。大家围拢在田教授身边,汇报工作和学习近况,他频频点头,不时提出建议和看法。得知我是2019年考上北大医院的博士、感染疾病科新成员,田老虽然耳力不及,但都尽力交谈,询问我的学习进展,鼓励我们年轻一代守正创新、扎根临床、做好研究。

田教授是我国著名的肝病大家,1949年毕业于原北京大学医学院医学系,迄今行医七十余年,历任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会第二、三届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及卫生部病毒性肝炎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内科杂志、中华传染病杂志、中华肝脏病杂志及国外医学病毒分册副主编等职。

田教授始终站在各种抗疫最前线,正是这份宝贵的实践经历,汇成了大家倾慕的经验之谈。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饱受传染病的肆虐。1950年张家口爆发鼠疫疫情,田教授在急诊遇到了一位口吐带血泡沫伴昏迷的病人,病情进展迅速,很快不治身亡。田教授出于职业的敏感性,怀疑病人可能患有肺鼠疫,立刻上报卫生主管部门。由于有严格防控相关责任,田教授即刻被“监禁”隔离,直至病人尸检排除肺鼠疫。这是他第一次接触传染病防治工作,虽虚惊一场,但真切见识到了烈性传染病的可怕。此后,带着敬畏心与责任感,传染病防治工作成为了田教授的家常便饭。他亲自参与1967~1968年全国流脑防治、秦岭地区肝炎防治以及1971~1981云南西双版纳疟疾医疗队工作等;组织国内感染病学界首次制定、统一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上书中央建议将乙肝疫苗接种纳入儿童计划免疫(获当年中国科协最佳建议奖)。自实施乙肝计划免疫以来,我国乙肝病毒感染率明显降低,这一划时代意义的举措使我国慢乙肝的防控开启了新篇章。

田教授光辉的前线奋斗史,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感染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在继任科主任傅希贤、王勤环、王贵强的领导下,感染人树立家国情怀、延续前线精神。2003年我院感染疾病科因全员奋战在阻击“非典”一线,获“北京市抗击非典优秀集体”称号,徐小元教授获“北京市五一劳动奖章”。17年后,新中国成立以来波及范围最广、时间延续最长的新冠肺炎疫情来袭,科室年轻医护又率先到武汉驰援。新冠病毒快速变异,散发疫情时有发生,王贵强主任作为国家专家组成员到多地参与新冠肺炎患者救治,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今年,北京又遭遇奥密克戎变异病毒攻击,“大考”来临。我院再次发扬“国家队”精神迅速组建医疗队,担任临时党支部书记的感染疾病科副主任徐京杭,带队奔赴小汤山方舱医院,为决胜首都疫情防控再立新功。

田教授以“活到老学到老”为人生信条:六十多岁赴美学习分子生物学,九十多岁高龄仍学习英语、查阅国内外文献。现在,田教授依然思维敏捷,除收看电视了解时事外,还热衷下象棋和看武侠小说怡情。“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迎难而上,站在前线为国分忧,是感染人永远的本色。”田教授向大家传递了殷殷嘱托,从惠及百姓的肝炎防治,到面对重大突发疫情的果断处置,医院感染疾病科这支由田教授带出来的队伍,一次次挺身而出,正是田老“前线精神”代代相传的真实写照。时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感染人面对的挑战和考验在不断更新。但不变的,是奉献、大爱、责任与使命,坚守的,是以田教授为代表的老一辈站在最前线的“传家宝”精神。

能有此机会同田教授亲切交谈,充分感受到了“前线精神”传承的力量和他对年轻医师的期望,我倍感荣幸。我辈青年当以田教授为代表的“五老”为榜样,保持政治、思想和行动自觉,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作为青年医生,我深刻认识到:“五老”是进步的原动力,也是前辈留给新人的精神财富,要学习他们的责任担当、砥砺前行,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奉献精神,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脚踏实地地融入时代的奋斗潮流。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我国的卫生事业从无到有、从医疗资源匮乏到全民医保、从疾病筛查到精准医疗,正是由于老一辈医学大家的医者仁心和求索精神,走过艰苦而沧桑的奋斗历程,医学事业的发展方能行稳致远。作为年轻一代,要更主动地向“五老”取经验、增见识、长精神、促成长。当前,疫情依然严峻。北大医院这支“国家队”,将遵循以田教授为代表的“五老”奋斗精神,攻坚克难,站在抗疫最前线,拨云见日的胜利最终属于我们!

d2de2788de76412e9e23805d5288b0c0.png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2019级博士研究生 辛晟梁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离退休办公室 余奇志

2022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