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奋进少年 艰辛求学
1934年2月,位于湘西南腹地的湖南省隆回县乍暖还寒,一个男孩呱呱坠地了。家境虽然并不富裕,但这个书香门第以《论语·季氏》中 “不学礼,无以立”为希冀,给孩子起了一个儒雅的名字:魏树礼。
魏树礼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在人杰地灵的魏源故里,风景秀丽的赧水河畔渡过。到了该上学的年龄,家人将他送进了已成立20多年的群贤小学,满腹经纶的教书先生让魏树礼接受了良好的启蒙教育。他是年龄最小的孩子,但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让他成绩一直遥遥领先。
七十年前,“教育救国、兴学育才”风起云涌。著名历史学家李剑农先生为纪念爱国名将蔡锷,取蔡锷之字“松坡”为名,创办“湖南私立松坡中学”。1946年,魏树礼进入松坡中学读书。松坡中学强烈的爱国情怀深深植入魏树礼的人生理想,在这里,他不仅勤奋好学,目标明确,而且积极参与爱国运动。从松坡中学毕业后,魏树礼看到人民刚从水深火热的战争中解脱出来,急需良好的医疗条件来抚平民众的创伤,他毅然决然选择了学医的道路。
1952年,年仅18岁的魏树礼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他以优异的成绩从湖南第一卫生学校毕业。
二、风华正茂 锐意进取
魏树礼在湖南邵阳专区人民医院工作了三年,他将学校学习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融入到临床实践中,勤于思考、不断进取,从一个毛头小伙快速成长为科室的骨干。1955年,新中国的建设已正步入正轨,国家急需培养尖端的医疗人才。湖南卫生局在上万人的医疗队伍中,择优选拔,推荐魏树礼进入北京医学院深造学习。
初到北京,来到学院路上的北医校园,魏树礼就被北京的文化氛围所吸引。他迫不及待扎入图书馆中,伴着一本中英文词典,开始研读中外的典藏书籍。课堂上,他紧跟老师的思路,如饥似渴学习先进的药学知识;实验室中,他经常挑灯夜明。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回到理论的思考,他对药学尤其药剂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北医学习了四年,魏树礼思维敏锐,成绩名列前茅。1959年,他毕业留校任教,开启了献身祖国药学教学、科研的光辉历程。
三、担当重任 建功立业
魏树礼在北医药学院工作了40多年,先后担任北京医科大学药学院药剂教研室主任、药学院药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北京医科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国家医药管理局新药审评委员等职。
魏树礼长期从事药剂学、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的教学工作。1985年赴美国多地访问和考察,回来后在北医首次开设了《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主持翻译了英文版的《工业药剂学的理论与实践》,为这两门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魏树礼在1993年建立了国内第一个药剂学博士点,培养出了20余名硕士、博士和博士后研究人员。现在他的学生们在国内外科研院所和知名高校担任重要职务,多位弟子已经成为国内外药剂学专业的领军人才。
20世纪80年代,魏树礼主要从事药物制剂稳定性等方面的研究,其代表性的工作是国家医药管理局的重大科研项目《药物制剂稳定性与控释制剂的研究》。90年代以来,主要进行控释制剂和靶向制剂,特别是微球制剂的研究,主持多项国家科研项目。进入21世纪,他又瞄准了药剂学科发展的前沿课题,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新型脉冲式释药系统的研究)以及国家九五科技攻关课题(蛋白与多肽类药物控释制剂的研究)、《口服胰岛素制剂的研究》等。他主持国家与省部级科研项目都处于药剂学科前沿,推动了药剂学科的发展。先后荣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等奖项,很多研究成果如《清除骨髓中癌细胞的磁性微球的研究》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在担任药剂教研室主任期间,药剂教研室曾荣获全国医药教育先进集体称号,魏树礼本人1995年荣获中华国际医学基金会林宗阳医学教育奖,1997年荣获北京市优秀教师奖,并多次荣获北京医科大学优秀教师和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获得中国工程院院士提名。
四、退休离岗 心寄后生
魏树礼退休后,仍然关心着药剂学系的发展和青年教师的成长。他多次参加药剂学系新年联欢会和学科研讨会,在肯定药学系工作的同时,给药剂学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希望。
2014年,药剂学系给魏树礼等三位教授举办了80生日聚会,魏老师精心准备了老照片的幻灯篇,和大家分享了药剂学的发展历程,大家都颇为感动。90年代末期,魏树礼已经熟练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技术,将其应用于药物动力学的研究中。退休后,他乐此不疲,开始喜欢并精通音乐幻灯片的制作。
在80年生日会上,他说:“回顾80年的生涯,这一生主要做了四件事:第一建立了药剂学博士点,第二开设了《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第三培养了而一批优秀的学生,第四完成了国家的重要研究项目。这些工作只是作了一个教师应尽的职责,无愧于人民对我的培养。虽然身体已逐渐不适,但人生不能虚度年华,要顽强生活,不留遗憾,祝祖国富强昌盛。”
这是一个老共产党员,我国著名药剂学家的心声。他的精神,他的榜样的力量,一直会激励我们,为祖国的药学事业前赴后继,实现医药强国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