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人物简介:
谢竹藩,男,1924年生,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所名誉所长。
194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1947—1971年历任北京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科医师、讲师、副教授、副主任;1971—1987年任中医科主任、教授;1987—1995年任北京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
谢竹藩教授是中西医结合学界奠基人之一,是中医药国家交流领军人物,此后主编出版多部中医英语词典,如《汉英医学大词典》、《汉英中医药分类词典》、《中医药常用名词术语英译》等;用英文写作出版《中医学讲义》《中医内科学》《实用中医学》《中医学导论》等多部著作。
曾获科技进步奖3项,国际科技合作奖1项。2017年被评为第三届“首都国医名师”。
有人说,中医是文化,西医是科学;中医是整体的、抽象的,西医是部分的、具体的。不同的理论基础,不同的逻辑体系,甚至不同的语言,使得中西医之间判若云泥。然而,有一位医学专家,横跨中西医,率先开创了中西医结合的医疗方向,他就是北京大学谢竹藩教授。
向西方学习
谢老最开始是学习西医的,1940年,年仅16岁的谢老师考入燕京大学学习医学。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燕京大学停办,谢老改读于北京大学医学院,由邓庆曾、吴阶平、严仁英等一流导师亲授指导。
那时候,中国医学技术远远落后于西方,那一代医学工作者的使命,就是去学习西方,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经验。谢老正是其中的佼佼者和引路人。
1948年,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赠送北大医院一台心电图机,是当时国内唯一的一台,谢老也成为中国给病人用心电图做诊断的第一人,他曾到中南海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多位中央首长做心电图检查;60年代初,在吴阶平教授的亲手指导下,谢老在国内率先开展了经皮肤肾脏穿刺活体检查,有效解决了痛风性肾病等疑难杂症诊断,再一次成为国内的先驱。
1978年,国门打开,在政策的支持下,谢竹藩等一批优秀的医生被鼓励去往国外交流学习先进的医学技术,开拓眼界。至今谢竹藩仍记得改革开放后第一次出国的震撼。那是1979年9月他作为红十字会总会组织的北京医学院、北京中医学院医学教育考察团的成员赴日本考察。日本医院人性化的服务与尖端的医疗设施震动了他:“我心里想:你日本是个战败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个胜利的国家。可是怎么到了日本一看,却发现在医疗方面样样都比国内优越……”“我开始问自己:该怎么办?”巨大的心理落差使谢竹藩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焦虑,这时,他才无比清晰地意识到对外开放对中国医学发展的重要性。
做西方的老师
谢老不仅是学习西方医学的先锋,也是继承中华传统医学,推进中西医结合的先驱。
文革时期,他随6.26医疗队赴甘肃民乐县农村,那时候农村医疗条件有限,只能就地取材,这种条件下,谢老发挥聪明才智,使用廉价的中医针灸和草药,为当地农民解决了不少问题。有一天,他们接到一位患呼吸道感染兼心力衰竭的幼童,当地医生使用各种办法仍然束手无策,谢老运用一些中医疗法,妙手回春,居然奇迹般地从死神手中挽救了这个孩子,这件事一时轰动了整个医疗队。也因此,他被调回北京,负责编写《农村卫生工作队医疗手册》,该书紧密结合临床,且收录了许多经济、简单而有效的中医药物及针灸疗法,对全国农村医疗有极大的指导作用,广受全国医务界的欢迎。
改革开放后,国门打开,谢老再次“不走寻常路”,成为中西医结合研究和向海外推广中医的探路人。
1981年10月,谢竹藩赴美讲授中医。美国医学界当时对中医持有很大的怀疑,没想到,谢老既精通中医知识,同时又受过数十年的西医训练,针灸理疗被他用西方人能理解的方式讲出,让美国人耳目一新,加州政府向他颁发“嘉奖令”,指出“他在东西方文化的隔阂之间架起了桥梁,使两种医学体系能够相融;”表彰他“为促进两国之间的友好而在教育和医疗领域中所做出的贡献。”
这次赴美之行不仅让中国医师们学习到了国外尖端的技术,更让源远流长的中医学打开了国外的大门,从此,谢竹藩开始承担起对外发扬中医学的使命,多次受邀前往国外讲学,将古老的中医带到了世界,使西方医学界从权威性的学术渠道认识到传统中医学的内容、实质和临床应用。
1978年起,谢竹藩教授便开始中医药名词术语的英译工作,在之后的工作中参与及主编多部专著和词典,成为中医药名词术语英译领域的领军人物。此外,他利用业余时间从事翻译和编写英文中医教材,内容涵盖了针灸学、中医内科学及指导性书籍,如英文版中医内科学、实用中医学等,忠实反映中国文化特征,又能结合西方的观点论述,为当代西方读者提供了极其便利实用的最高专业水平的工具。自1985年起他曾11次担任世界卫生组织临时或短期顾问,并曾短期担任西太区传统医学代理官员,多次为世界卫生组织建言献策,在中医药国际传播中做出了开拓性贡献。
可以说,他是研究制定传统医学名词英译标准的领军者;是中西两种医学体系沟通桥梁的架设者;是为西方读者开启中医之门的引导者。
回顾这先做“学生”、后做“先生”的历程,谢竹藩教授认为,自己能够取得成就,正是得益于国家的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在改革开放的伟大跨越中,引进现代医学先进技术,同时将中华传统中医文化推介出去,成为他念兹在兹的使命。
对当前的年轻人,谢竹藩教授特别推崇“工匠精神”:“在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之下,青少年的物质生活条件有了显著的提高,年轻人更应秉持‘工匠精神’,精益求精。”谢竹藩至今记得实习导师吴阶平教授对他的教导:阑尾炎手术在在外科手术中,是最基础、最简单的手术之一,但是绝不能因为它的简单就掉以轻心,“一百个阑尾炎切除手术就有一百个差别。这对于我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在任何事情上都要精益求精。”正是这种在任何事情上都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使他成为一代学界泰斗。
六十年医途漫漫,杏林华枝春满;四十载对外开放,九州共啜甘醴。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正是谢老等一批优秀的先行者、探路人,深入挖掘中医药宝库中蕴含的精华,使之与现代健康理念相融相通,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人类健康做出新的贡献。
古老的中医,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征程中焕发新的生机。
作者:邹凯乐、贺依林、孙萌、胡耀文
被采访人:谢竹藩